第380章 兵智部不战卷一(一)(1 / 2)
《智囊·兵智部·不战卷》主要讲述了通过非战争手段取得军事胜利的智慧故事,体现了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的军事思想。以下是一些相关故事及解析:
杨侃攻心为上
北魏雍州刺史萧宝夤谋反,攻打冯翊。杨侃建议长孙稚北取蒲坂,渡河入敌腹心,使华州之围不战自解。他还指出宗正珍孙无能,薛修义的士兵家人在故乡,官军一到,他们会望风自溃。长孙稚依计而行,杨侃又让村民举烽火,一夜之间火光遍数百里,围城贼兵不知虚实,各自散归,最终萧宝夤出逃。此计通过攻心和虚张声势,不战而胜。
析公虚张声势吓跑敌军
晋、楚两军在绕角相遇,栾书不想作战。析公说楚军军纪不严,容易受影响,建议多准备军鼓,夜间在楚军营地附近敲打。栾书采纳其计,楚军果然连夜逃走。析公利用楚军的弱点,以虚张声势的方法吓退敌军,使晋国不战而胜,也让楚国无力再北上争霸。
这些故事都强调了在军事斗争中,运用智慧和策略,了解敌人的心理和弱点,通过非直接战斗的方式来达到胜利的目的,避免了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,是军事智慧的重要体现。
以下是《智囊·兵智部·不战卷》中的另外一些典故:
荀罃伍员疲敌之计
-原文:鲁襄时,晋楚争郑。襄公九年,晋悼公帅诸侯之师围郑,郑人恐,乃行成。荀偃曰:“遂围之,以待楚人之救也,而与之战。”智罃曰:“许之盟而还师以敝楚。吾三分四军,与诸侯之锐,以逆来者,于我未病,楚不能矣。”阖闾既立,问于伍员曰:“初而言伐楚,余知其可也。”对曰:“楚执政众而乖,莫适任患。若为三师以肄焉,一师至,彼必皆出;彼出则归,彼归则出,楚必道敝。既罢,而后以三军继之,必大克之。”
-故事:鲁襄公时,晋楚在郑国展开争霸。晋国的智罃建议将军队分成三军,用诸侯的精锐配合,以此疲惫楚军,避免直接开战造成太大损失。后来吴王阖闾问伍员攻打楚国之事,伍员也提出类似方案,派一支队伍骚扰楚国,楚出兵则退,楚回军则再去骚扰,待其疲惫,再全军出击。
-解析:晋吴两国都采用了疲敌之计,通过消耗敌人的精力和资源,使其在长期的应对中陷入困境,从而为自己创造有利的作战条件,最终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。
张齐贤虚张声势破契丹
-原文:齐贤知代州,契丹入寇。齐贤遣使期潘美以并师来会战。使为契丹所执,俄而美使至云:“师出至柏井,得密诏,不许出战,已还州矣。”齐贤曰:“敌知美之来,而不知美之退。”乃夜发兵二百人,人持一帜,负一束刍,距州西南三十里,列炽燃刍,契丹兵遥见火光中有旗帜,意谓并师至,骇而北走。齐贤先伏卒二千于土镫砦,掩击,大破之。
-故事:张齐贤任代州知州时,契丹入侵,他本与潘美约定联合御敌,但使者被契丹劫持,潘美又因密诏撤军。张齐贤利用契丹不知潘美已退的情况,夜间派二百士兵持旗背草,在代州西南三十里处点火举旗,制造两军会师的假象,吓得契丹兵北逃,他又事先设下伏兵,乘机掩杀,大破契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