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91章 刘德然定联盟事,荀文若欣然相应(2 / 2)
“使君之言,彧已悉数听闻。”荀彧的声音温润如玉,却带着一丝难以捉摸的深意,“沛国之地,确为兵家必争之所。然使君所言合兵南下之事,彧尚有一问,望使君解惑。”
“先生请讲。”
荀彧指尖轻点舆图,目光从沛国缓缓移至扬州,语气平静却俨然暗含锋芒:“与袁公路接壤者,可并非只有我主一路诸侯。吴郡孙文台,今正盘踞扬州,前番与袁术在庐江一战方停。孙文台骁勇善战,麾下兵精粮足,使君岂能放着这般强援不用,反来与我主合兵?”
他顿了顿,目光如炬,直视刘彦:“使君今日前来,言辞恳切,言明不取分毫土地,彧心中感佩。然天下大势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孙文台与袁术素有仇怨,若使君能与孙文台联手,南北夹击,袁术必难抵挡。使君却舍近求远,来寻我主,此中深意,彧不得不思。”
刘彦闻言,朗声大笑,笑声清越如金石相击。
“先生真智者也!我主如何想不到此处?须知当年曹公、孙文台与我主同在十九路诸侯之列,共抗董卓。我主岂能忘记同袍之谊?”
“先生所虑,我主早已筹谋。我徒诸葛孔明已受命为正使,赵云赵子龙将军为副使,择日前往吴郡,与孙文台商议出兵之事。届时,南北夹击,袁术必难抵挡。”
刘彦的声音渐渐低沉,却愈发有力:“我主与曹公、孙文台皆为汉室臣子,共讨逆贼,乃义不容辞。先生乃曹公心腹,今日前来,正是为与先生商议,如何作战,共成大业。先生所问,我主早已思虑周全,绝无半分疏漏。”
他说罢,轻轻拂袖,指尖在舆图上缓缓划过,从沛国一路向南,直至扬州,语气中带着几分笃定:“袁术僭越帝号,天下共诛之。我主愿与曹公、孙文台携手,共讨此贼,还天下以太平。先生若有疑虑,不妨直言,在下定当倾力相告。”
荀彧闻言,眉梢微挑,眼中闪过一丝讶异。他广袖轻拂,指尖在案几上轻轻一顿。
“使君此言,倒是令彧颇感意外。”荀彧的声音依旧温润,却带着几分沉吟,“在下久居兖豫之地,虽偶闻琅琊诸葛氏之名,却未曾听闻诸葛孔明此子。然而,自彧踏入青徐之境,诸葛孔明之名,竟如雷贯耳,人人称颂。”
“琅琊诸葛氏,世代名门,此子自幼聪慧过人,又得使君亲自收为弟子,前途自然不可限量。使君当年,曾将此子与管仲、乐毅相提并论,可见对其寄望之深。”
“然而,若彧未曾记错,诸葛孔明今岁不过十岁稚龄。使君何以如此自信,将此等大事托付于他?莫非此子当真有过人之能,足以担此重任?”
“先生所虑,我主岂能不知?诸葛孔明年虽幼,然其才智过人,远非寻常孩童可比。此子虽年幼,却有经天纬地之才,假以时日,必成大器。”
他顿了顿,目光如炬,直视荀彧:“先生或许不知,诸葛孔明虽年仅十岁,却已熟读兵法,精通谋略。我主曾多次与他论及天下大势,此子每每见解独到,令人叹服。此次出使吴郡,虽由赵云将军为辅,然诸葛孔明之才智,足以胜任。”
刘彦的声音渐渐低沉,却愈发有力:“先生乃曹公心腹,智谋超群,今日前来,正是为与先生共商大计。孔明年幼,然我主对其信任有加,绝非轻率之举。先生若有疑虑,不妨待其归来,亲自一见,便知我主所言非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