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7章 孙策北上(2 / 2)
吕布吃陈王的米,这粮食供应并不稳定,只有迅速野战击破、挫败曹操,那么自有很多人率兵、带着粮食来投吕布!
很显然,曹操越拖,聚集来的青州兵越多,作战准备就越充分。
曹操求战越早,曹操聚集的兵力越少,吕布的相对劣势就小……吕布自然会积极应战。
所以北路战场双方做好准备,就会爆发决战,谁都没有后退、拖延的余地。
兖豫二州双方全面对抗之际,青徐战场已经开战。
袁术的攻势并不顺利,他的对面不仅有刘备、关羽、陈登、陈瑀,还有新率部众支援刘备的东海屯帅昌霸所部。
首轮攻势受挫,袁术也只能静静等候孙策的援军。
这里只能算是小打,孙策主力抵达之前,袁术不会再去消耗兵力、试探性进攻。
不是他心疼、怜惜兵力,而是兵力损耗的多了,可能会导致孙策失控。
去年刘繇就被孙策攻势吓破胆,弃军而走投奔豫章。
孙策此前进攻会稽郡守王朗,王朗拒绝虞翻坚守的提议,反而出兵结阵与孙策厮杀,短暂击退了孙策。
攻势不顺,又得到袁术的军令,孙策很是为难。
他一直苦恼于缺乏统治、割据江东的名义,甚至不等孙策做出决断,他的堂兄孙贲就开始整顿行囊。
对于孙策的那种雄心壮志,孙贲不是很支持,他不认为自家能割据江东,还去争什么天下。
与袁术翻脸,或许袁术很难消灭孙氏一族……但目前江东的局面会瞬间碎裂。
失去袁术这个大靠山,江东各处的豪杰又会跳起来反抗,足以拖垮孙策。
孙策还能怎么办?
他哪怕把牙咬碎,也无法劝袁术改变念头。
就袁术这种人,根本不在意江东得而复失。
哪怕明知道孙策退兵会导致吴郡、丹阳郡再次丢失,退到豫章的刘繇会卷土而来……袁术依旧不在乎,能赶走刘繇一次,那就能赶走第二次。
袁术在乎的是徐州,是与刘备争锋的胜败、意气、脸面。
打赢了刘备,拿下徐州;再派兵打江东,反而有助于强化袁氏对江东的统治。
就像锻铁一样,每一次的丢失,都会让一群敌对者跳出来;再讨平他们,那本地反抗者就越来越少了,直到以后不敢反对。
袁术接连催促之下,孙策只能含恨退兵。
撤兵返回吴郡,率先头部队乘船出海北上。
另一边退到豫章郡刘繇,也在这里收到了来自朝廷的诏令。
年初时豫章郡的郡守周术病故,刘表表奏诸葛玄接任,来抢人口百万的豫章。
而朝廷也派朱儁之子朱皓为豫章郡守,朱皓向刘繇请求援兵,刘繇派遣笮融助战。
结果朱皓、笮融联军成功逼退诸葛玄,围诸葛玄于西城。
偏偏这个时候,朝廷的使者再次抵达,来征诸葛玄入朝。
诸葛玄放弃抵抗,带着乡党、伙伴以及部分豫章郡的追随者撤离,紧接着笮融就设宴刺杀朱皓,自领豫章郡。
哪怕此刻刘繇得知孙策退走,此刻也忍不住了,立刻出兵向西,联合豫章郡兵、豪强,围剿笮融,以及所部浮屠道信众。
至于去年依附孙策的太史慈,此刻也只能带着部众来吴郡等待船队。
打回家乡……对很多寄居江东避乱的北方来说很有诱惑力。
因此太史慈本部所部士气并未衰减,只是配属给他的江东士兵士气低靡,他们可不愿去北方作战。
在江东他们可以吃饱肚子,就是打各种烂仗,也不需要考虑饿肚子,或对抗骑兵这种危险的事情。
所以去徐州作战,连着孙策本部也不例外,所有的江东籍贯的士兵都抵触这件事情。
逃兵之事屡禁不绝,哪怕丹阳兵也不例外。
他们在江东打烂仗,打输了往往能逃走,也能投降,这里没有杀降的风俗。
可北方不一样,打败仗很难逃回家乡,投降后更会被处死……这只是笮融、徐州人带来的流言,将曹军屠城、屠杀降军、灾民之事扩大了,误以为北方的将军、军队都这样凶猛。
就在这孙策率部走海路北上之际,朝廷表任的青州刺史臧霸以三千轻兵直捣北海,围住袁谭。
一时之间,青州也就炸了。
臧霸的增援、后继部队陆续北上,青州各郡也不乏举兵响应臧霸的。
自然也有举兵要解救袁谭的,只是这种人比较少,举兵后也往往只是观望。
这些人年初时连孔融都不救,又怎么会救新来的袁谭?